〡ˇ
〔《廣韻》於筆切, 入質, 影。 〕
1.物屈曲生長貌。
《史記‧律書》: “其於十母為甲乙。 甲者, 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;乙者, 言萬物生軋軋也。”
2.碾壓;壓抑。
《後漢書‧公孫述傳》: “西太守, 乙卯金。”
李賢 注: “乙, 軋也。
言西方太守能軋絕卯金也。”
《明史‧張居正傳》: “ 孺子, 將相器也, 宜老其才, 即見其名, 姑乙之。”
3.魚腮骨。
《禮記‧內則》: “狼去腸……魚去乙。”
鄭玄 注: “乙, 魚體中害人者名也。 今 東海 容魚有骨, 名乙, 在目旁, 狀如篆乙, 食之鯁不可出。”一說魚腸。
《爾雅‧釋魚》: “魚腸謂之乙。”
前蜀 韋莊 《又玄集序》: “豈慮其烹魚去乙, 或致傷鱗。”
王安石 《送江寧彭給事赴闕》詩: “投壺饗客魚無乙, 代鼓搜兵馬有驔。”
費錫璜 《兒語》詩: “食魚去乙, 食李去核。”
4.虎兩脅和尾端有骨, 形如乙字, 叫虎威。
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‧毛篇》: “虎威如乙字, 長一寸, 在脅兩旁皮內, 尾端亦有之, 佩之臨官佳, 無官人所媢嫉。”
蘇軾 《寄傲軒》詩: “得如虎挾乙, 失若龜藏六。”
5.天干的第二位。
《書‧召誥》: “越六日乙末, 王朝步自 。”
《漢書‧律曆志上》: “奮軋於乙。”
韓愈 《李君墓志銘》: “經一月, 疽發背, 六月乙酉卒。”參見“ <<干支>> ”。
6.第二;次一等。
《漢書‧宣帝紀》: “令甲, 死者不可生, 刑者不可息” 顏師古 注: “ 如淳 曰: ‘令有先後, 故有令甲、令乙、令丙。 ’ 說是也。 甲乙者, 若今之第一、第二篇耳。”
岳珂 《桯史‧番禺海獠》: “ 亦有舶獠曰 尸羅 , 圍貲乙於 。”
《今世說‧識鑒》: “同考以波瀾簡質, 度其人已老, 請置於乙。”
7.用以代稱並列的第二人。
《韓非子‧用人》: “罪生甲, 禍歸乙, 伏怨乃結。”
三國 嵇康 《聲無哀樂論》: “以甲賢而心愛, 以乙愚而情憎。”
謝翱 《登西臺慟哭記》: “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。”
8.舊時在書上畫“乙”字形符號, 打鉤。 表示閱讀中止處。
《史記‧滑稽列傳》: “人主從上方讀之, 止, 輒乙其處。”
《見隻編》卷上: “兩人每讀一書, 必乙其處以自程。”
9.舊時在書上畫“乙”字形符號, 打鉤。 標志着重處。
葉紹翁 《四朝聞見錄‧陸放翁》: “﹝ 陸游 ﹞游宦 劍南 , 作為歌詩, 皆寄意恢復, 書肆流傳, 或得以御 孝宗 , 上乙其處而韙之。”
10.舊時在書上畫“乙”字形符號, 打鉤。 標志章節段落處。
黃人 《〈清文彙〉序》: “句梳字櫛, 書眉乙尾。”
11.舊時在書上畫“乙”字形符號, 打鉤。 用以計數。
俞樾 《春在堂隨筆》卷七: “入一錢, 乙諸簡, 將毋納賄。”
12.校勘術語。 表示勾轉倒誤。
韓愈 《讀鶡冠子》: “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, 乙者三, 滅者二十有二, 注十有二字云。”
13.校勘術語。 表示刪削。
龔自珍 《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之三十七》: “佛言本簡, 今又頗乙去佛贊, 此經之文, 佛言益簡。”
14.校勘術語。 指增補。
阮葵生 《茶餘客話》卷二: “ 試士式, 塗幾字, 乙幾字……文字遺落, 後旁添之也。”
15.校勘術語。 後泛指校勘。
余嘉錫 《論學雜著‧藏園群書題記序》: “今所傳 六朝 人寫本, 固多能存古書之真, 然其訛謬處, 乃至不可勝乙。”參見“ <<塗乙>> ”。
16.我國古代樂譜用來記寫七音的七種記音符號之一。 歷代各地所用記音之字互有出入, 常見者依次為“上、尺、工、凡、六、五、乙”七個字。
張祜 《五弦》詩: “徵調侵弦乙, 商聲過指攏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十回: “ 佚廬 又仔細再看道: ‘只怕還有汽筒呢。 ’向一根小銅絲上輕輕的拉了一下, 果然嗚嗚的放出一下微聲, 就象簫上的乙音。”
17.燕子。
穆修 《秋浦會遇》詩: “再見來巢乙, 頻聞入市寅。”寅, 虎。
18.姓。
北魏乙瑰 。 見《魏書‧乙瑰傳》。

Ханьюй Да Цыдянь. 1975—199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а курсовая?

Полезное

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